前沿时报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缩量也是量化的“锅”?……

2022-03-07/ 前沿时报/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原标题:缩量也是量化的“锅”
农村自建房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缩量也是量化的“锅”?……

进入10月以来,两市的量能缩的非常明显,连续四个交易日跌破万亿,与之前三个月的“巨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也是由于这种对比,似乎又传来了另一种声音,说是“缩量也与量化交易有关”,门庭若市也“量化”,门厅罗雀也“量化”,难道缩量也要归因于“量化”?这个“锅”也是量化背?……

在9月初市场“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当时在第一财经的节目里提到过量化的交易贡献度,也澄清过量化不等于高频交易,也不等于程序化交易。广义地说,量化投资就是用数量化模型为投资交易做出决策,它可以分为中低频量化和高频量化。

我们平时所听到的量化中性基金,指数增强基金,这些大多都是中低频的量化,而套利型基金,以做市策略为主的基金,这些才是偏高频的量化。在国内的各大机构中,公募做量化基本上都是中低频量化,即便是私募,也是中低频的量化体量更大。高频量化在下单时,需要抓机会,很多时候都是盘口流动性的消耗方,那试想一下,如果按某些说法,高频量化占两市成交额50%以上,那谁来提供盘口的挂单呢?

除此之外,量化不一定就是程序化交易。量化投资一般都会涉及编程,但这个程序可以是前端策略层面的程序,也可以是自动化下单层面的程序,前端策略的程序可以是选股因子的挖掘与回测,也可以是某个择时信号的跟踪与触发,这些程序只是指导很多机构做出决策,具体下单的时候,基金经理们完全有可能是手动输单的。这样的策略也属于量化,但只是算不上程序化交易而已,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听到量化,就把它等同于程序化交易。

实际上,尤其是中低频的量化,这些策略背后的换手率反而是比较稳定的,你不太可能看到一个做量化中性的基金经理,上半年的年化换手率在5-10倍,下半年就到100倍了,所以相比于找“量化”的原因,其实更应该在季报、日历、风格、板块等多个因素中找找原因……

首先,一般在季报月,都是业绩与前期估值的博弈期,历史上的三季报月份,有些股票会“见光死”,有些股票则会“超预期”,这段时间的市场资金容易形成防御性思维,量能本来也容易下降。以最近六年的数据为例,2016、2017、2019年下半年日均量能局部最低的月份都发生在10月份,2018年的10月算是一个量能例外的年份(仅比当年的9月份少了2000亿左右,几乎只差一个交易日),而去年2020年,两市的累计量能分别在1月、5月和10月份三次达到了局部的低点(都在11万亿出头),当年10月份的日均量能又是下半年最低。

图:2016-2020,每年度每月份累计量能分布情况(单位:万亿)

其次,过去很多次快速的缩量都处在风格相对“飘忽”,缺乏连续赚钱效应的时期。回顾过去实盘中遇到的几次大的风格转换,发现此前很多次都发生过明显的缩量。

举两个例子,一个比较早,是在2017年的4-5月,那两个月两市的量能持续环比下降20%和12%,此后的8个月里,两市开启了“漂亮50”和“要命3000”的行情,上证50一路慢牛,中证500、1000一路走低,风格彻底从前一年的“小为美”切换到了“大为美”。

还有一个例子自然就是今年3-4月,我还记得在3月25日的那一天前后发过一篇文章,提到了“缩量+周线五连阴刹车”,那一天两市量能降到年内最低点,此后的4月,全A指数整体上还是一个震荡的格局,但到了劳动节以后,我们都看到了,先是“新能源、光伏、半导体”三驾马车开启一波“硬科技”行情,然后就是周期股的行情加速,在此过程中,市场的风格也彻底从年初50、300的价值风转到了500、1000的成长风。

同样地,在经历了三季度成长、周期大涨,9月下旬下跌之后,市场的风格又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在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下,原来大涨的板块就暂时不会像前期那样具有连续性的赚钱效应,新起来的一些板块又可能在犹豫中快速轮动,这种时候就容易发生缩量。

再次,本次的缩量又一定程度受到了节前资源股加速的影响。如果我们稍微看一下缩量的结构,分指数、分板块来看,就会发现量能主要缩在了哪里?对于两市市值规模最大的1800只股票,它们可以划分为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相对而言,沪深300代表大盘(其中还包含了上证50),中证500对应了中盘,中证1000对应了小盘,从下面这张图里,我们也可以看到,7月到10月四个月份,各大指数的日均成交额高点在8-9月份,10月份至今,上证50缩量幅度最小,大约20%,沪深300排在中间,缩量了26%,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缩量幅度很大,分别为32.08%和34.11%。

图:7-10月,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月度日均量能环比走势

如果再从上游(资源产业)、中游(制造产业)、下游(消费与服务产业)的角度来划分,相比于9月份,中证上游指数在10月的日均成交额萎缩幅度最大,萎缩了44.79%,中证中游指数萎缩了34.72%,而中证下游指数几乎没有萎缩。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缩量主要的地方发生在“中证500”和“中证1000”,发生在“上游类板块”和“中游类板块”。

近几年,随着各指数定期的样本股调整,中证500和中证1000已经成为了包含周期上游成分最多的指数,而8-9月涨幅最“疯狂”的什么?正是在全球能源“危机”,周期上游涨价逻辑推动下的资源股,9月中旬的时候,诸如煤炭等板块已经突破了2015年最高点,直逼2007年最高点,然而,再强势的板块也需要“消化”,煤炭等板块在9月上攻的时候持续放量,却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下跌的过程中,先放量后缩量,比较顺的一个逻辑可能就是融资等短线盘先被杀了出来,而由于今年冬天,能源类资产或许还有强需求的可能,那些基于基本面逻辑的资金还暂时惜卖不愿意抛出。

实际上,对于这个季度的大盘,缩量反而是好事,率先降波也不是坏事,因为这样才更能让时间慢慢消化掉分歧,才能有利于下一条主线的明晰……

责任编辑:彭佳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