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3单机版下载中文版 https://www.aoe520.com/aoe3xz/ 离开了三甲医院的大平台 病人在哪里?收入怎么保障? 技术、晋升等还有没有成长空间? 社会评价会不会降低? 这些问题,张强用了整整7年才能回答 他的长相不算特别起眼 平头、浓眉,一对招风耳 但因脸上常常挂着笑 被人叫做“微笑医生” 他的决定却不同寻常 2012年底 张强从上海三甲医院 血管外科主任的职位上离职 宣布自由执业 2014年 他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医生集团 如今 他既是创业者又是医生 在诊所里 一边做手术,一边放着法文歌 出了诊所 天南海北地飞,会见形形色色的人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张强和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多点执业,一种新的执业方式“医生集团”也应运而生。据《2021中国医生集团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国以医生集团名称注册的企业数量已超2000家。 7年间,医生集团经历过野蛮生长,也经历过资本“寒冬”,做强者有之,销声匿迹者也有之,相关报道显示,目前活跃者不足总数的1/10。大浪淘沙,张强始终觉得,那些倒下的,并不是真正的“医生集团”。 离开体制 他“编造了‘医生集团’这个词” 2014年7月,中国第一家医生集团在上海市中心一间写字楼里宣布成立。从三甲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的职位上离职、加盟中美合办的医疗机构一年多后,张强又搞出了新动作。 “‘医生集团’这个词,是我编造的。”周一下午,在诊所旁的咖啡厅里,张强一边吃着有点迟的午餐,一边跟记者轻松闲聊。更准确地说,“医生集团”四个字是张强首先翻译的。 什么是“医生集团”? 在国外,“MedicalGroup”这种医生执业方式其实很常见,意思是由多个医生组成的团体或联盟。 医疗界都知道,美国最大的医疗机构梅奥诊所,同时也是“MedicalGroup”的开创者,以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闻名。 与医生和医院“绑定”的模式不同,医生集团以“医生”为主体。这种新的执业方式,源于政策的松绑。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随后,多地开始探索实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 张强和许多医生一样,跃跃欲试。2014年他创立医生集团时,因为太“新”,“医生集团”这几个字未被获准注册,因此当时注册的是“张强医疗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一批离职创业的“医生集团”面世。到2016年2月底,中国医生集团联盟成立时,发起方已有7家医生集团。而随着多点执业政策推进,套用这一概念的体制内医生集团更是不胜枚举。 2016年,深圳率先开放注册“医生集团”。同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积极探索医生集团模式:“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 启动时投入500多万元 他一个主刀医生养活一个团队 张强出身医学世家,自小立志当医生,报考大学时,他的三个志愿全部都是医学院。 张强先后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浙江邵逸夫医院工作了10年。2002年,他加盟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创了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2007年,他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东方医院。 “医生集团在中国是创业。”张强说,“做不到全力以赴,失败率基本上100%。” 医生集团启动时,张强投入了500多万元。“医生集团应该是合伙制,但当时只有我一个主刀医生,一个人养活一个团队。”张强说,最艰难的时候,为了强推团队的年轻医生,他曾停诊半年,“90%的病人都跑了”。不过随着CHIVA等新技术的引进,患者慢慢从认医生到认技术,状况有了好转。 张强直言,自己也走过弯路。2016年4月,张强拿到一轮融资,用以复制30个专科领域的“张强集团”。“前面太顺了,有点膨胀了。”张强后来才发现,要想复制30个“张强集团”并非想象中容易,“人”这一关就很难过。“复制医生张强容易,复制企业家张强却难。” 张强决定转型,集中精力做“专科模式”,先从单病种切入,定位在“静脉病专科”,如今才从静脉曲张扩充到静脉血栓。“将专科模式摸透,将来才可以去赋能别人。” 张强融过资,也退过部分融资。“资本进来不见得都是好事情,如果是急功近利的资本,不利于医疗的发展。”张强说。 在张强医生集团下设的诊所里,他戴着花式手术帽,一边做手术,一边放着法文歌。患者在手术时还能来个“现场直播”。出了诊所,张强经常天南海北地飞,参加许多商业活动、社会活动,会见形形色色的人。他深知,他是一名创业者。他还加入了民建,成为这个以经济界人士为主的民主党派的一员。 没了“铁饭碗” 病人在哪里?收入怎么保障? 离开了三甲医院的大平台,病人在哪里?医生收入怎么保障?更重要的是,技术、晋升等还有没有成长空间?社会评价会不会降低?创业中的张强医生集团用了7年,回答这些问题。 在张强看来,医生集团作为现有医疗体系的一种补充,高端化、国际化是未来发展方向。这其中,技术是“铁饭碗”。“为了进步,我们与世界上的专家,几乎每隔几天就互动,经常有病历分享。”他说,“我们搞学术是直接与产业结合,思考技术创新如何能让病人更舒服、更安全。” “阳光”的高收入,与国际上保持一致的医生评价体系,张强给他的医生团队描绘了一幅光明前景。而集中于大城市、鼓励社会化办医的“超级医疗城”,与主张轻资产的张强医生集团一拍即合。“医疗城、医学中心实现了产业元素的集聚,形成一种‘森林式’的医疗生态区,入驻这里后,即便一个小诊所也能辐射范围很大的患者。” 最近,“冬雷脑科—张强医生集团(上海)静脉血栓诊疗中心”在上海冬雷脑科医院成立。张强与另一个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联手,开始打造国内首家国际化静脉血栓诊疗中心。 前路还很长。张强依然坚持每天在朋友圈发“早安”,配上一张以他自己为原型的玩偶,夹着医疗包,眺望远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张骏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凯丽晓川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