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总理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我党重要的领袖,对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国家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其人格魅力也影响到了世界很多国家,在周总理逝世后,联合国甚至为他降下了半旗以示哀悼。 邓小平同志作为老牌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家,和周总理有着深厚的友谊。两人曾一同去过法国留学,新中国建立以后邓小平进入行政系统,也多次受到周总理的照顾和关怀。但是在周总理病逝以后,他的妻子邓颖超,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要求,邓小平却一个也没有答应,最后还是在毛主席的深思熟虑之下,答应了第三个要求。 说起来,邓小平和周恩来的相识,还是机缘巧合之下的结果。1920年,有一批革命青年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而在这一批青年之中,便有当时的周恩来和邓小平。邓小平是当时那一批青年中最小的人,所以受到了周恩来以及其他人很多照顾。 尽管年龄最小,邓小平却非常的有志向和想法。不久,这批在法国留学的年轻人,在法国创办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而邓小平便是这个组织最早的成员。 在法国的日子其实比较艰辛,这些青年们都是省吃俭用来到法国。但是艰苦的日子里,大家也都互相鼓励,互相照顾,日子过得也是其乐融融,互相的革命友谊也更加深厚。此时的邓小平,因为他出色的能力,被周恩来指派为自己的副手。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周恩来对邓小平的能力很是认可,而邓小平也对自己的这个老大哥很是敬重。 不久,周恩来等一批人相继回国,邓小平没有选择直接回到国家,而是选择了去苏联继续深入学习。直到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党内急需要有能力的人才,邓小平知晓党内出现了危险,便火急火燎的回国,而此时国民党已经开始对我党进行围剿。 在革命根据地的日子是很艰辛的,并且处处面临着被抓捕的危险。但是邓小平的工作仍然是一丝不苟,工作能力很强。而周恩来对于这个长期与自己合作的伙伴,也是非常的关心。他在偶然一次发现邓小平身边连警卫员都没有,便亲自给邓小平配备了警卫员来保护他的安全。 其实邓小平的一生,也有着起起落落。人们最为熟知的,可能便是他的三起三落。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正是处于邓小平人生的最低谷。由于与文革观念的不同,邓小平成为了江青以及四人帮打击的对象,处境十分的危险。 而此时的周恩来,也因为年龄的原因,身体状况很不好。1972年,在一次例行的身体检查之中,周恩来的保健医生张佐良发现周恩来在此时已患上了癌症。癌症就算是现在,也是医学没有办法治疗的病症,更何况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 尽管毛主席下令医院对周总理进行全力的治疗,但是由于年龄过大,病情的恶化,此时治疗只能缓解周总理的痛苦,根本无法根治。而此时国内的经济极其需要有一个人能够出来主持,周总理扛着疾病,依然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 此时周总理也意识到自己可能坚持不了多久,便想找一人能够主持全国的经济,此时他想到了邓小平。两人有长期的合作经验,邓小平的工作能力,也深得周恩来的信任。在周恩来的支持与帮助之下,邓小平得以复出,帮助周恩来主持全国经济的发展。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邓小平:“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这说明毛主席也非常认同邓小平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才华。而邓小平复出以后,果然没有辜负周恩来总理的厚望,国内的经济在此时大有复苏的迹象。 但是周恩来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由于长期的吃药以及治疗,周恩来的体重甚至只有60斤,很是让人心疼。最终,在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离开了我们。举国上下为之哀痛,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更是早已哭成了一个泪人。 邓小平又何尝不悲痛?一直以来,周恩来在他的心目中,都是兄长般的形象,而此时周总理逝世,邓小平的心里更不好受。邓颖超在此时也遵从周恩来的遗愿,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请求,第一普通对待,不需要举办告别仪式。第二是不要开追悼会,能简单就尽量简单。三便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身体火化,把自己的骨灰撒往中国大地上。 党中央的领导人们听到这三个要求之后,更是哭的一塌糊涂。但是他们尽管明白周总理的意思,却也不愿意周总理这样悄然的离世,邓小平也同意其他领导人的看法。最终在毛主席的考虑下,同意了周总理的第三个要求。 在周总理的告别仪式上,邓小平作为主持人,几度哽咽。眼前躺在灵堂中的人,是他尊敬一生的兄长,也是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周总理将自己的一生和生命都为祖国和人民所贡献,邓小平又岂能同意周总理的那些要求?人民又岂能同意周总理悄然的离世? 总结: 仍然记得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中,周总理的老师问到他和他的同学,学习是为了什么。周总理的那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包含了多么远大的志向与理想。而纵览周总理的一生,他又何尝不是在遵循以及实现自己的这话呢? 参考资料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复刻手表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