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时报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古代名家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学习更高效!

2021-09-13/ 前沿时报/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现代社会,快节奏快餐式的生活和过于功利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那么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

  

  现代社会,快节奏快餐式的生活和过于功利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那么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呢?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对待知识,像追赶东西一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得到,得到了还要反复练习,怕再失去它一样。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勤奋学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精神。

  北宋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讲的是神童陨落的故事。

  有一位神童方仲永,5岁能作诗,篇篇出口成章一气呵成。他的父亲昏昏然忘乎所以,成天只知道领着儿子到处炫耀,而不让他继续学习。方仲永的才华终因父亲的目光短浅,一天天被糟蹋,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王安石借《伤仲永》,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天资有多么出类拔萃,也不能忽视后天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块未被雕琢的玉器,天资再好的孩子如果不能接受到良好教育的话,那他只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对待学习,我们要像孔子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态度。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勤奋和后天教育对于学习是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

  明代大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出生在医学世家。父亲李月池是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家里种了很多药草,一年四季有鲜花开放。

  李时珍从小聪明能干,喜欢研究花草虫鸟。他跟着母亲去浇花,每次都会刨根问底,浇一种,问一种,他的母亲都耐心地一一回答。

  他的父亲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培养他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到附近山上采药草,也把李时珍带去,让他看各种草木生长的情况,了解药草的特征。

  要是有不认识的,他的父亲总是很耐心地用手指把花瓣拨开,指点出它的一些特点,然后把这种花的名字说出来,还详细告诉他这是不是药草。

  

  李时珍一面反复观察花草,一面一遍遍地念着花的名字,生怕忘记了。

  就这样,李时珍在父母的熏陶下,求知欲越来越强烈,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广泛。他把家里的古书看了一遍又一遍,都能倒背如流了。

  有一次他问父亲,“书上说的白花蛇肚皮下面有24块斜方形的花纹,是不是真的?”他的父亲并没直接告诉他真假,而是告诉他百闻不如一见,后山上就有白花蛇,可以自己捉来看一看。李时珍觉得有理,真的跑到山上,捉到一条白花蛇观察,发现确实白花蛇的肚皮下有24块斜方形花纹。

  经过这件事,李时珍认识到亲身实践是求得知识的最好方法,一有时间就跑到山上去认花草,不懂得就回家问父亲、查古书。

  正是这种对待知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李时珍二十多岁就开始行医。外出行医时,他凡事谦虚谨慎,喜欢向通晓医药的人请教。

  李时珍在编写我国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时,凡能亲自采制标本的,总是自己动手,反复认真地进行研究,并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一验证,然后才将得出的可靠结论写进书稿里。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这部巨著才最终完成。

  李时珍的成功,与他父母后天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勤奋和努力是他成功的法宝。

  

  战国教育家孟子也主张学习要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

  好比人们打井取水。你打九口井,每口井打了九米深,没有打出水来你就停止,换另一口井打,这样只会前功尽弃;要是专心致志打一口井,持之以恒地打到十米深,直到水出来为止,这样不就有收获了吗。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微小的动作就需要长期的磨炼,如果不是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一代大家韩愈,在洛阳求学时,穷得寒冬腊月里连炭火都舍不得生,只用嘴哈哈气暖暖手又继续读书,真正做到鸡鸣而起,孜孜研读。经过多年刻苦努力,奋发进取,终成大文学家。

  可以说,一个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北宋时期,胡瑗,自幼家境贫寒,读书十分刻苦,7岁为文,13岁读完儒家经典。青年时,他为排除世事干扰,专心求学,千里迢迢跑到泰山里面读书。每逢家里捎来书信,只要看见封面有“平安”二字,就随手把信扔到山谷里,唯恐看信耽误时间,更怕家信动摇他求学的决心。

  

  就这样整整度过十个春夏秋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成一代大师。他所提出的“分斋教学法”,按照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侧重点,分科、分门别类进行教学,成为文理分科的鼻祖,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秉持勤奋学习、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来学习知识。

  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来说,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储备技能,把自己培养成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对老师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智慧型师者。

  传统的教育智慧,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回顾历史经典故事,既是一种沉淀,也是一种升华。愿我们在新时代的指引下,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优赏吧官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